11月14日,为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理解,拓展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视野,美术学院特邀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梅少云副教授,为23级动画系师生带来题为《成都银花丝工艺钩沉》的专题讲座。本次活动由王俊力老师主持。
讲座中,梅少云从成都银花丝的历史源流谈起,梳理其作为南派花丝典型代表的形成脉络,并指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成都地区最具地方辨识度的传统特种工艺之一。

梅老师还从文献记载、传世实物与工艺流程,对成都银花丝的核心技法进行了系统梳理。围绕“精、细、难、巧”四大工艺特征,指出其“丝制为主、点錾为辅”的关键原则——花丝由两至三根素丝搓合而成,再经由掐、填、堆、垒、编、攒、焊等多道工序构建纹样与结构,形成底纹与主图相辅相成的造型体系,并辅以烧蓝、嵌宝等装饰手法,最终在纹理、光泽与层次中展现丰富的工艺美感。他以《金银花丝太平盛世》作品为例,完整呈现了从素丝到成品的制作流程,揭示出传统工艺背后严谨的系统性与高度的审美追求。
最后,梅老师从制品题材、传统文化意涵、地方特色表达等角度讨论银花丝的艺术母题,体现了成都地区以生活美学为底色的工艺价值观。在制品形制与工艺类别的介绍中,他通过器物、饰品、陈设品等多个类型,展示了成都银花丝在不同时代与应用场景中的多样表现。

梅少云副教授兼任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副院长、四川非遗美育研创中心副主任,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工艺研究领域造诣深厚,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。本次讲座开启了一场深入传统工艺之美的学术探索,不仅深化了师生对银花丝工艺体系的认知,也启发了大家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路径的思考。与会师生表示,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,主动从传统技艺中汲取灵感与养分,在未来的艺术创作、动画造型与视觉语言中拓展表达维度,让古老工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